电视摄像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挑战性,实践性很强,仅靠从书本学来的知识远远不够,还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总结,不断地向同行请教借鉴,才能逐步提高。
一、调整好寻像器
要确保拍到曝光正确的电视画面,首先应该调整好我们赖以作参考的寻像器。具体做法是:将摄像机置于彩条状态,用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对比度、亮度、屈光值和峰值参数,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,清晰。另外,一般摄像机都有斑马纹提示,打开“斑马纹”(ZEBRA)开关,使寻像器中出现“斑马纹”,根据“斑马纹”提示调整光圈就可获得合适的曝光值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许多摄像机,可以通过菜单对“斑马纹”电平进行重新设定。有的是信号在70%—80%时出现“斑马纹”,为最佳曝光区域,有的是信号≥90%时出现,“斑马纹”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,就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其他办法,使画面曝光准确。
二、光学调节,正确曝光
影响曝光的因素很多,但主要是光线环境的影响。光学调节是确保正确曝光的首要操作。
摄像机的光圈系数一般为F1.6-F16。在正常光照条件下,即摄像机的增益在0dB时,改变光圈就可实现正确曝光。摄像机的光圈有自动和手动两档,手动时可配合瞬时自动按钮测光。不太紧急的情况下,提倡使用手动档,它配合瞬时自动按钮测光,曝光比较准确。首先,可利用自动功能大体上测得光圈值,然后根据“斑马纹”提示手动调节一下。如果镜头内有大面积的高亮范围,自动光圈比正确曝光值偏低,观察寻像器手动把光圈加大一点。反之,如果取景范围内有大面积的黑色,使用自动光圈的话,光圈会开得过大,可能造成主体过曝光,应将光圈收小点。自动光圈主要应用于抢拍时使用,它的平均值可以通过菜单调整,加减0.5-1档的自动光圈量。它使用起来方便,但不准确。
在强光下拍摄,要对光线进行衰减。专业级以上的摄像机都安装了衰减光线的中性密度滤色镜,可根据光线的情况选择使用。但有些低档的摄像机没有中性密度滤色镜,要配合电子快门来衰减光线,否则无法进行白平衡的调节。
在背景很亮的情况下拍摄(逆光),为了主体曝光正常,背景可能过亮而限幅,此时可以打开摄像机的自动拐点电路(AUTOKNEE),将正确曝光的动态范围提高600%。逆光的景物边缘被照亮,形成轮廓光的效果。当然,这种情况下最好在主体前补充光照,减小亮暗反差。在拍摄中,经常会遇到各种需要补光的情况,这时要求人工光和自然光的色温统一起来。否则的话,拍出的画面颜色会失真。当然,如果我们用反光板补光的话,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了。
三、黑白平衡的调整和色彩还原
白平衡的调整,一般分为2步。首先是滤色片的粗调,根据不同的光照条件选用不同的滤色片。其次是电子调整,拍白色物体,拨动白平衡开关,当寻像器显示OK时,白平衡调整完毕。摄像机的全自动白平衡功能,可以根据光线情况自动调节白平衡,使不断变换的场景白平衡基本准确,但缺点是不够准确。
黑平衡的调整是为了使摄像机画面在黑暗的地方也不偏色,它与场景没有关系,每周调一次即可。白平衡的调整按照先白平衡,再黑平衡,最后白平衡的顺序将会得到更好的图像。
黑白平衡的调节是为了获得正确的色彩还原,但有时我们也需要一些特殊的画面气氛,如早晨和黄昏,色温较低,人们的视觉经验是一片金黄,如果我们把白纸对着太阳调白平衡,将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,此时,可以用5600K的滤色片,不用调节白平衡,直接拍摄就可以。
四、电子快门的使用
摄像机在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时,例如赛跑、跳水、球赛等场面时,图像容易模糊。而电子快门的提升恰恰增加了运动物体的清晰度,但却牺牲了灵敏度,使曝光量下降。另外,动态分解力的提升也使有些画面看起来不真实,如喷泉就成了一连串的水珠。清晰扫描功能是可变速电子快门的高科技应用,能准确控制CCD的快门速度,以便与计算机显示器的扫描频率一致,拍摄显示器时,条纹就会减少或消失。
五、录制声音
在录制声音时,一般摄像机都有自动和手动两档音量控制,自动操作比较方便,但在声源电平低的情况下,容易引入噪声,一般电视人物的同期声采访用手动档,并配合指向性话筒,而不能随意使用机载话筒。我们也不要太相信电平表的摆动,有时话筒线接触不好,从电平表上不一定看出来,最好用监听耳机或摄像机本身的监听喇叭,来判断录音的好坏。
六、记者着装
最后说一下采访记者的着装问题。我认为记者的着装应视采访的环境而定,不能和环境情况反差太大。曾经看过某电视台做的一期新闻节目,记者到一个很穷的革命老区采访,当地老百姓穿得比较破旧,而前去采访的主持人则身穿崭新的毛领大衣,带着皮手套,两者对比相去甚远,再加上主持人冷漠严肃的表情,虽然节目内容还可以,但从画面上看非常别扭,这样的情况,应力求避免。如果记者在着装上和环境格格不入,容易与采访对象产生距离,沟通起来也就麻烦。电视节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不是哪一个人就能单独完成的,它需要艺术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紧密团结协作。在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和媒体日益发达繁荣的信息时代,要求我们每一个电视节目制作人员,在各方面都要努力学习,从每个细节做起,才有可能做好电视节目,赢得一席生存之地。
参考书目:
《摄影构图》郭艳民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